1、“琰”的拼音是yǎn。“琰”的笔顺 横、横、竖、提、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撇、捺。“琰”字组词 琬琰:琬圭、琰圭。亦为碑石的美称;泛指美玉;比喻品德或文辞之美;玉液。琰圭:圭的上端尖锐者。古代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。琰琬:美玉;比喻美文;比喻美好。
2、琰的拼音:yǎn。琰的笔画 共12画,琰的部首 为王,琰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。琰的解释:● 琰 yǎn ㄧㄢˇ ◎ 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◎ 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◎ 美玉。
3、琰yǎn 部首:王 部外笔画:8 总笔画:12 基本字义 〔~圭〕上端尖的圭。 〔~~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~~”。 美玉。详细字义 〈名〉 (形声。从玉,炎声。
4、琰yǎn 释义 拼音为yǎn,部首为斜玉旁。一种雕饰的玉名(通常形容美玉)说文解字 古文:璧上起美色也。从玉炎声。译文:有雕饰的玉名。以玉为偏旁,炎为声旁。
5、琰字只有一种注音 [ 琰 ] yǎn 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美玉。
1、“琰”的拼音是yǎn。“琰”的笔顺 横、横、竖、提、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撇、捺。“琰”字组词 琬琰:琬圭、琰圭。亦为碑石的美称;泛指美玉;比喻品德或文辞之美;玉液。琰圭:圭的上端尖锐者。古代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。琰琬:美玉;比喻美文;比喻美好。
2、琰的拼音:yǎn。琰的笔画 共12画,琰的部首 为王,琰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。琰的解释:● 琰 yǎn ㄧㄢˇ ◎ 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◎ 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◎ 美玉。
3、琰yǎn 部首:王 部外笔画:8 总笔画:12 基本字义 〔~圭〕上端尖的圭。 〔~~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~~”。 美玉。详细字义 〈名〉 (形声。从玉,炎声。
4、琰yǎn 释义 拼音为yǎn,部首为斜玉旁。一种雕饰的玉名(通常形容美玉)说文解字 古文:璧上起美色也。从玉炎声。译文:有雕饰的玉名。以玉为偏旁,炎为声旁。
琰的拼音:yǎn。琰的笔画 共12画,琰的部首 为王,琰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。琰的解释:● 琰 yǎn ㄧㄢˇ ◎ 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◎ 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◎ 美玉。
_琰的读法是:yóngyǎn。爱新觉罗·_琰(1760年11月13日—1820年9月2日),原名永琰,清朝第七位皇帝,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,乾隆帝的第十五子。年号嘉庆,在位二十五年。
琰的拼音是[yǎn]。知识扩展 “琰”,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美感的汉字,它的发音为[yǎn],给人以优雅、温柔之感。这个字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。“琰”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,它最初是一个形容词,用来形容美玉的光泽和质地。
“琰”的拼音是yǎn。“琰”的笔顺 横、横、竖、提、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撇、捺。“琰”字组词 琬琰:琬圭、琰圭。亦为碑石的美称;泛指美玉;比喻品德或文辞之美;玉液。琰圭:圭的上端尖锐者。古代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。琰琬:美玉;比喻美文;比喻美好。
琰的拼音:yǎn。琰的笔画 共12画,琰的部首 为王,琰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。琰的解释:● 琰 yǎn ㄧㄢˇ ◎ 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◎ 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◎ 美玉。
琰的拼音是[yǎn]。知识扩展 “琰”,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美感的汉字,它的发音为[yǎn],给人以优雅、温柔之感。这个字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。“琰”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,它最初是一个形容词,用来形容美玉的光泽和质地。
拼音:yǎn,声母y,韵母an,音调上声。基本信息:部首:王,总笔画:12,部首外:8 98五笔:gooy,86五笔:gooy,郑码:cuuo 统一码:7430,仓颉:mgff 基本解释:〔琰圭〕上端尖的圭。〔琰琰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琰琰”。美玉。
琰yǎn 部首:王 部外笔画:8 总笔画:12 基本字义 〔~圭〕上端尖的圭。 〔~~〕有光泽的样子,如“黛玄眉之~~”。 美玉。详细字义 〈名〉 (形声。从玉,炎声。
【琰】(拼音:yǎn)(1)部首:王 (2)笔顺:横、横、竖、提、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撇、捺 [写法]:“王”,“王”的末笔横改提。①“王”窄“炎”宽,顶部“王”低,底部“炎”低。②“王”,第二横在横中线下侧。
琰字拼音:yǎn。琰(拼音:yǎn)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,此字始见于先秦《远游》,有记载于《说文》的小篆,本义是一种美玉名称,通称“琬琰”。引申为像美玉一样的有光泽、温润,像美玉一样的美好品德。同时引申为判规以除慝的琰圭。